下载
APP

【邵泽国先生】《英雄人物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平台】隆重推荐 2024021702

神州文学家园
认证编辑 11968 作品
2024-02-17 18:02:50


1708119966752.gif


【邵泽国先生】《英雄人物 专辑》【神州文学家园平台】隆重推荐 2024021702

 

1708162969716.png



作者简介


images/2/2024/02/w8Rv6OY21Vs8ooq8SaSSAq8S2FqOFA.jpeg


邵泽国,山东省临沂人。人民日报新闻专业大专班毕业。《洛川文学》特约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兰山区作家协会会员,费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武汉军区《战斗报》报道员,《淄建工人报》记者,《中国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创作员,《企业信息文化报》采编记者,«山东青年报»通讯员,《齐鲁晚报》通讯员,《淄博日报》通讯员,《淄博晚报》通讯员,《淄博人民广播电台》特约通讯员。撰写的人生格言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的《人生格言经典》一书。从1979年起先后在《中国建设报》《齐鲁晚报》《山东青年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人民广播电台》《洛川文学》《家乡杂志》《费县作家圈》《精品名家文学》《青藤文学》《鲁南文苑》《神州文学家园》《兰山区作协》《世界汉语文学·关东美文》《名家美文欣赏》发表消息、通讯、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谈300余篇。



images/2/2024/02/L28O3dNtt1nKTdgwmnt8Xt10TVWYTT.jpg


1677659800188.jpg


作品展示区




downloadfile-16.gif





我的奶奶是英雄

     

         作者    (邵泽国)


                   引子


   1940年冬天,清冷的天被大雾团团罩住,伸手不见五指。凛冽的风扑打着一农家小院的窗棂,院中的梧桐树叶子早已凋谢,落在地面上的几片落叶也被旋风吹得无影无踪……

  突然,一阵压抑的哭声从茅草屋中传来,在静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悲凉、凄惨。病入膏肓的爷爷望着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撒手人寰,大睁着眼睛咽下最后一了口气。

  天似乎要塌下来。四个孩子大的只有10岁,小的只有3岁。今后的生活怎么办?32岁的奶奶抹干了眼泪,在悲痛中倔强的站起来瞬间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从此后在当地就有了“姚妈妈”革命传奇,在她短暂人生履历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笔。


mmexport53aa565da90c290dbfa36fc7113e8318_1708151115437.gif


当“家”做主人

      1942年,奶奶姚贵荣34岁。高条的身材、尖瘦的下巴,亭亭玉立,两只浓墨大眼闪烁着聪慧美丽的光芒。蓝衣蓝裤,一条蓝色的围巾把漂亮的头发自然卷起。在晨曦的阳光里,奶奶就像生长在北方里的钻天杨威武挺拔,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在奶奶住的茅草屋前不远处,有一个大汪叫卧龙穴。长满芦苇的芦花已盛开,在阳光下轻盈,在阳光下弄影,在月光下随风起舞,在月光下一往情深。

 诸满区区长吴玉林此时此刻就在卧龙穴前面对着奶奶一字一句说:“姚妈妈,组织叫我与你谈话,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东街村村长兼妇救会长,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为革命甘愿牺牲自己,永不叛党!”“我能做到”铿锵有力的回答在月夜中响荡,令芦花也轻轻赞许的点点了头。

    茅草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诸满区秘密交通站又多了一处。诸满区区长吴玉林、副区长崔友义、民兵连长葛秀廷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亲切的尊称奶奶为姚妈妈,实际上奶奶比他们大不了几岁,面对尚未结婚的小伙子们,奶奶慨然应许。

     入党后的奶奶立即投入到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中去,同时也在拥军优属活动中做出了表率。村里有个烈属,丈夫牺牲在战场上,膝下无儿无女,作为村长的奶奶常去问寒问暖,经常给她挑水做饭。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姚妈妈待我比亲人还亲呢!”现在烈属病倒了,奶奶干脆搬到她家里,给她抓药、熬药,端屎端尿,直到痊愈为止。

这是一个秋夜,寂静无声。油灯下,奶奶正在飞针走线纳鞋底、做军鞋。明天部队上要200双军鞋,今晚必须赶出来。夜很深,只听到细微的纳鞋帮声是那么的急促有力,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忽然拿针的手哆嗦一下,左手被针扎了一下。奶奶忍住痛用嘴吸了吸,继续做起了军鞋。多次挨针扎,多次用嘴吸,多次飞针引线……待东方露出一丝鱼肚白晨曦时,奶奶八双军鞋任务也完成了。看着怀中多次哭闹的孩子也已进入梦乡,奶奶的眼泪禁不住滴落到了孩子的小脸蛋上。奶奶自言自语的说:“孩子们,对不起了,干革命就必须有所舍啊!”在奶奶的带动下诸满区首先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做军鞋的急迫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表彰。奶奶从此名声大振,沂蒙山区抗日先进分子的事迹也开始家喻户晓。

1943年春节,我蒙山支队战士们常常断炊断粮急需军粮供应。诸满区区长吴玉林、副区长崔友义来到方城找到奶奶:“姚妈妈,部队战士们有好几顿没有吃上饱饭了,你发动一下咱民兵及骨干群众尽快凑齐1000斤粮食送到部队以解燃眉之急吧”。寡言少语的奶奶二话没说,趁着夜色挨家挨户做动员,每家每户做工作。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这个任务困难重重,诸满据点的鬼子不是睁眼瞎,随时都有危险发生。为了打消顾虑,奶奶支起了多日没用的鏊子开始烙煎饼。一天一夜就烙了100多斤煎饼。手烫起了泡,累弯了腰,脸上却挂满了笑容。在奶奶说服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拿油、拿面、拿煎饼、拿锅饼顺利完成了任务。有人赞道;“方城街有了姚妈妈,军粮军鞋不用愁。支援前线她当先,处处工作跑在前。”

”舍”家为革命

     舍小家顾大家。在奶奶的字典里是永恒的座右铭。“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一尺布做军鞋,一粒米做军粮……”是沂蒙精神,也是作为共产党党员奶奶率先做到的。为此她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她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

      1940年爷爷邵理生闯东北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时留下了两儿两女。长子才10岁,小的女儿才3岁。没有了男人的妻子在农村生活相当艰难。不仅要为一天一顿三餐发愁,还要为孩子们的安全担惊受怕。当了村长的奶奶尤其如此。奶奶没有退路,上了共产党的船,就要航行到岸。这也是她骨子里不可动摇的铁骨侠肠,更是对敌人恨之入骨的表现。

   1942年日本鬼子对我沂蒙山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民兵钱宝山不幸落入诸满据点鬼子手里。受尽老虎凳等惨无人道的刑罚,在反复罐辣椒水然后挤压的情况下仍不透露我党机密,最后折磨而死。消息传来革命的奶奶增加了对敌人的一份仇恨。也许这份仇恨燃起的火焰在奶奶心中根深蒂固,一旦选择了跟共产党走,她就义无反顾坚持不懈。

“娘,孩子们交给你了,你多操心,我太忙,村里、区里事太多,顾不过来”奶奶对她母亲,一个白发苍苍的善良老太太斩钉截铁地说道。母亲扈玉娟慈祥地看着女儿,又怜惜地看看外甥、外甥女,“行,我给你看护着。这年头当干部危险,你要多注意保护好自己”回答的同样干脆利落!

苦难和穷是孪生姐妹。因为穷,扈玉娟的丈夫姚忠厚和儿子姚佃胜早早踏上了闯关东的道路,到死也没有回来。因为穷,扈玉娟在娘家“活守寡”遗恨终生。一个高个子裹脚的小女人从此有了生活的欢乐和兴趣。他把抚养孩子们重担挑了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女儿姚贵荣的革命工作,令人无比动容。

白天扈玉娟给外甥讲故事,晚上在她的臂弯里搂着他们进入梦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扈玉娟的故事讲不完,孩子们像竹笋一样开始拔节生长。而另一头女儿姚贵荣的工作也干的有声有色,在诸满区崔友义眼里他们的姚妈妈比他们成长更快,进步更大。

这是一个劳碌了一天后的深夜,劳累一天的奶奶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娘家表哥急匆匆的说:“表姐,我大姑快不行了,刚刚多次呼唤你的名字,你快去看看吧”。突然传来的噩耗,让奶奶措手不及,瞬间瘫在了地上。她已好久没有去看她的母亲了,无病无灾身体健康的母亲怎么说走就走了。当赶到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安详的面容似乎像睡着了,孩子们也在熟睡中。她顿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孝顺的女儿,近在咫尺母亲临终前都没有见自己一面。她心中有愧,感觉为了工作把自己的亲情都舍去了。

1943年,倒春寒肆虐着沂蒙山区,日本鬼子对沂蒙根据地的扫荡更加猖狂。蒙山支队司务长王宝堂在战斗中负伤转移到奶奶家里。吴玉林区长对奶奶说:“姚妈妈,这是咱们部队上的一位同志,需要在你家养伤一段时间。注意安全”。当时诸满鬼子据点离方城仅有8里路,危险处处都在。一旦发现藏留八路,就会斩草除根。奶奶对吴区长说:“我在,伤员在。我死,伤员仍在”。他把家里唯一老母鸡杀了,熬了鸡汤亲自端给司务长吃。幼小的儿子抢上来想吃一口,被她一巴掌打哭了。她心里不好受,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啊。可眼下伤员更需要。由于她是“寡妇”,孩子幼小,她躲过了鬼子和汉奸的多次搜查。奶奶白天一般不外出,晚上出门去抓药。缠着布带的小脚磨出了泡、磨出了血。她一声不吭毫无怨言。一个月后,在奶奶的精心护理下,王宝堂司务长重新走向抗日战场。临行前,她长跪不起:“姚妈妈,谢谢。等胜利了,我会回来报答你的”。可这注定是无法实现的诺言,不久后,因被叛徒出卖,他被还乡团枪杀在西街村一处小河旁。

奶奶的老娘走了,家庭的重担再次落到奶奶的双肩上。抚养四个孩子成了奶奶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村里、区里的工作也是她不可推卸的义务。

困苦的生活磨砺了奶奶坚韧的性格,生活的不幸造就了奶奶倔强的勇气。他把白面送给部队上的兄弟姐妹,而自己一家人只能挖野菜充饥,由于严重缺乏营养,四个孩子个个面黄肌瘦。这让她对孩子们一直深感内疚,一直到牺牲的那一刻都没有释怀。

1944年,八路军115师急需扩军。部队把扩军的任务下到地方。崔友义对奶奶语重心长说:“姚妈妈,这次扩军任务急、担子重。要尽快完成,你要多想办法啊”。奶奶说:“我带个头吧,把大儿子送给咱部队吧”!崔区长当时就被感动了。“有你姚妈妈在,这次部队扩军有希望了”。经过奶奶到村民家做动员,很快完成了扩军任务。

夜深人静,月儿圆圆。奶奶时刻都在思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儿子,思儿的心情常常挂在心间,埋在心底。每次听到儿子立功受奖她都高兴的睡不好觉。逢人就说,儿子有出息了,立功了。随着战争的残酷奶奶最终失去了儿子的消息。长子邵士忠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入了党、提了干,从通讯员、班长、排长、连长、团参谋长。1984年从安徽安庆军分区离休。从1944年邵士忠参军起到1947年奶奶牺牲,他们再没有见过面。巨大的遗憾留给了母子,也留给了后代。


mmexport1708156562944.jpg


舍生取义

  1947年农历11月26日,大雪。

  那一天,凛冽的西北风刮了一整天,飞舞的雪花落在人们的身上、脸上,钻进脖子里格外清冷。院中的钻天杨枝叶早已凋谢,只有树枝在在寒风中无奈的呻吟。卧龙穴的芦苇被雪花覆盖,努力挣扎着想伸出头来,可最终失败的摇摇了头。远处的猫头鹰嘶鸣起来给黑夜增添了恐怖气氛。

夜,很深了。

在诸满区白天开会的奶奶接到抓紧撤离方城到滨海根据地的指令尚未动身,由于下雪耽搁没有及时转移。熟睡中被汉奸队长同庄的庄文江、东王庄还乡团王京如搜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她的次子邵士厚及长女邵士珍。

奶奶被押送到河南(祊河南)土城子监狱就受到非人的折磨和酷刑。叛徒张敬兰疯狂的叫嚣:“叫你当村干部、叫你当军属、叫你搞土改、叫你跟共产党走,现在叫我们抓到了,死路一条。把你折磨够了:活埋。你的子女直接劈开省事“。他们把奶奶吊到屋内大梁上用皮鞭抽,用木棍打。打的奶奶皮开肉绽还不算完在用辣椒水从嘴里强行灌入,,弄得死去活来。

看着奶奶眼里放出的愤怒的火焰,敌人也感觉到害怕。“只要你说出崔友义等人的下落,可以放你走”庄文江发话了。可奶奶直接摇头拒绝。第二天,他们用猪毛绳拴住奶奶的双手把另一头放在马尾巴上在路上无情拖拽,血迹及衣服碎片散落一地。

奶奶感觉不行了。叫次子邵士厚扒开自己满是血痂的眼睛,嘱咐到:“敌人要对咱们斩草除根,你要想办法出去,为娘报仇”她断断续续又说:“他们叫我供出崔友义等诸满区中队位置,我永远不会说”“我有一个遗憾:从你哥参军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他,我做梦都在想他啊!告诉你哥哥我没有丢咱共产党的脸,丢咱老邵家的脸……‘’

残阳如血。受尽折磨的奶奶在费县探沂城子村东南关一处无名公墓里被敌人活埋了。临行前叛徒张敬兰劝说道:”嫂子,咱乡里乡亲本来没有天大冤仇,只是减租减息土改没收我们家的东西,才招来杀身之祸。现在只要说出诸满武工队地址,我讲情放了你……?”奶奶说:“你看到吗,叫我当叛徒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恼羞成怒的敌人活活掩埋了奶奶,那一年她才39岁,一朵生命的鲜花绽放在通往迎接新中国的征程上。

                    后记

敌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建国后叛徒张敬兰不经人民政府审判得暴病吐血而亡。1948年农历3月24日在沂南青驼镇的骡马大会上,诸满区武装部长朱志同亲手击毙庄文江。1947年年末,还乡团头子王京如被愤怒的群众用锥子、剪刀、刺刀开膛破肚,死于非命。与奶奶一起被捕的次子邵士厚和长女邵士珍经组织多方营救出狱。1952年邵士厚被费县人民政府安排到人民银行当了一名通讯员,后来到国有一家企业当了一名国家干部。长女邵士珍和次女邵士兰双双到了东北安家落户。奶奶的是四个子女都有了幸福家庭,在天堂之上奶奶可以瞑目了,她未竟的事业后继有人……

奶奶像宇宙中一颗耀眼的星,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奶奶像黑暗中一盏明灯,唤来了黎明的曙光。她和众多沂蒙“红嫂”一样,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沂蒙作家杨文学话结尾吧:“在漫长战争中,她们用女性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她们用三寸小脚踏平了胜利大道,她们用纤纤的双手举起共和国的大纛……!”



u_3958669786_3265116793&fm_253&app_138&size_b931_240&q_75&n_.jpeg




mmexport1708033161497.jpg

O0Y5n606HE60WcY5ZH65nlKH27ZIWK.gif




频道:
专题:
生成作品海报
点赞作品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1.7万+
点赞 31
更多
  • 广告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