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姬川散记(散文) 汪晓东

当代文坛
认证主编 21030 作品
2023-12-06 07:12:33

姬川散记(散文)

汪晓东


姬川,当地人爱称“姬公尖”,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一个高山村。村中盛产灯笼柿和梅花。这里是“徽州太阳”汪华公八子“八王爷”汪俊托梦之地。据志书记载:唐越国公汪华裔孙汪再兴、汪原兴始定居姬川,分前、后房两支。至明清成为兴旺之地,姬川因汪氏定居而得名。徽人为纪念汪华及九子保境安民的功德,在徽州各地设有庙宇祭祀,故在徽州可见汪公总庙、九子堂、八王庙等等历史文化遗迹。

秋去冬来,徽州美景甚多。我不曾赶上初秋时节举办的歙县上丰乡灯笼柿文化旅游节,去品味“姬川有禧柿,知秋醉如意”的盛景,却在冬初由友人程卓夫妇安排遂了心愿。这天同行的还有宗亲蛇医汪炳炎。当年,笔者曾以“蛇年之夏访蛇王”为标题在《黄山日报》上刊文发表,盛赞其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义举。如今老汪已是黄山市徽州毒蛇研究所的所长,副主任技师,是团中央、国家科委联合认定的“全国农村星火带头人”。五年前,他还获得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今年五一前夕又获得国家级“中医劳模”的称号。因其子时我当年任职时的司机,故而颇为熟稔。

“我家祖上是姬川的。”我只知他的父亲叫汪淑华,是已故歙县法院的院长,并不知道他是从姬川下山的岩寺人。

“我的爷爷叫汪清河,是个果农。我的奶奶叫王月娥,懂草药。”接着他又说,“我听我父亲说过,我家是从姬川移民到岩寺芭蕉坦的。当年我的爷爷从姬川山顶带下一棵芭蕉苗,来到丰乐河畔的平缓地带栽种,因畈区土地肥沃,很快长得叶繁枝茂,分蘖很多……也因此才有‘芭蕉坦’这个村名。”据了解,芭蕉坦清朝时是官兵的训练场,民国期间是抗日国军的汽车连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是岩寺火车站的所在。当下,汪炳炎的蛇科所就在这个村的马路边……

话说回头,但见眼前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山岭岭之间,因为农民住宿条件的不断改善,如今如是别墅一般……更见冬天的柿树显形见骨,颇有一种精神头。那房前屋后的柿树、梅花树,更是恰到好处地填满不多的空间,更多的是近山密密麻麻的柿树和梅花树,显示出产业的兴旺,而远山的翠竹和青松携手并行……回过神来,只见有几户人家门前的柿树,仍然挂着“柿柿如意”的“灯笼”。这些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仿佛一不小心会从树上掉下某件喜事。果农扶树摘柿子的过程颇具诗意,而游客与之合影者更多,朋友程卓俏皮地说是我让朋友留住柿子的,说的是留住网红,也好让朋友们多拍照……其实操弄此事的唯村干部和果农明白,留有这些不摘果的柿树,是为了延长观景期,招揽更多的游客。

伴随房车、自驾车和轻型农用车鱼贯进入村中,在姬公尖柿子饼专业合作社门前停车场停下,一位才30来岁的村支委兼姬川党支部书记汪庆荣对笔者说:“去年柿子收入约480万元,梅花收入约560万元,今年可望实现突破……”眼前,村中到处挂满了晾晒染霜的灯笼柿子,高高低低,前前后后,排列有序,如是学生在军训一般……好一幅丰收的盛景。

这么一个才400多人的小山村,前年全村综合收入已达1015万元,其中特色作物柿子、梅花贡献不小。

同行的方女士是位从农行退休的,她对乡村经济颇有情怀,与村民闲聊时获悉:“今年柿农每户最少可收入3万元,多者可超10万元。”仍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周女士、苏女士深情而自豪地说,“这就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注脚。”而程卓的太太,这位活泼的女士一个劲地念叨:“春赏花,夏观叶,秋品果,冬识形”。这位郊游发烧友,虽说在城里创业颇有艰辛,但她却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不断地改善着住房(原住公寓楼,现住小别墅),还经常催逼老公放下公司业务,外出旅游,放飞心情……

说实在话,我很欣赏她这种生活态度:工作不仅仅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完整意义。正如被《光明日报》不日前赞誉的那位“认认真真画画,老老实实做人”的著名水彩画家刘寿祥所言:“每个所谓成功的画家,实际上也是发现自我的画家。”

这次姬川之行,我仿佛明白了这点……我还不如眼前这位叶女士,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除了读书写作感到愉悦之外,发现生活之美之乐是何等不宽不深……



频道:散文
专题:
生成作品海报
找回头像

喜欢作品
喜欢作品
您的鼓励是创作的动力!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222
点赞 1
更多
  • 广告
    评论 1
    发表评论
    0

    明杰

    点赞好作品

    2023-12-06 07:34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