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杰
点赞好作品
《王家潭之夏》(散文)
作者:陶太平
炎炎夏日,中原大地,热浪袭人。给人一种压抑和烦闷之感。然而当你翻越封丘和长垣交界的太行大堤,进入国家园林示范城市长垣境内,顿时会有一股舒爽扑面而来,让你躁动的心变得平缓。眼前满目苍翠,绿意盎然。无论是田间的禾苗,还是道旁的林木,就连地上叫不出名字的小草,都昂着倔犟的脑袋,显得篷勃而丰腴。王家潭湿地公园象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长垣的南大门。潭水碧波千顷,阳光下水面如同洒满金色的鳞片,瞭人眼目。成群的野鸭悠闲的划过,身后拖着长长的‘Ⅴ”字型涟漪。白鹭三三两两在岸边芦苇中觅食,不时超低空掠过湖面飞向对岸。巍峨壮观的七孔彩桥纵跨南北,游艇,摩托艇在桥下穿梭,留下串串甜蜜而缥缈的鱼歌。镌刻有王家潭湿地公园的巨石,以她独有的姿态安卧于公园入口处,如一位纯美端庄的村妇,敞开温馨的胸怀拥抱每一位到访的客人。注视着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沉浸于春夏秋冬的梦里。
王家潭,附近的村民还是喜欢叫它“潭汪”,意思就是一汪潭水。是由黄河决口冲刷而成。《旧志》记载,康熙六十年七月,河决武陟钉船帮,直注滑县、东明、长垣等县,冲决长垣境内甄家庄、王家堤口,城墙几没。六十一年水又至,越半载乃息。另据《民国长垣县志》康熙六十年七月,河决河南武陟钉船帮,直注长垣甄家庄王家堤迤西北一段,冲刷成潭。南北宽约半里,东西长三四里,水渊深,经年不涸。长垣所食鱼鲜多取于此。临村庄借以灌溉并可收莲藕、甘蔗之利。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潭周边村民仍有种植甘蔗及捕鱼之习俗。潭的上游是文岩渠与黄河贯通,下游直达县城,与四通八达的长垣水系相连,是一个旱能灌涝能蓄的利民潭。周边的几个村子都有着数千年厚重的历史,给世世代代的长垣人留下许多诗意的传说。
王家潭南临的孔庄村,乞今己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卫国的匡城所在地。当年孔子一行周游列国,被匡人误认为是鲁人阳虎而围困达五天之久,后消除误会才得以放行。直到隋开皇十六年匡城迁徒至妇姑城,村子由匡城改为匡庄,后人为纪念孔子被困又改名为孔庄,同时孔庄还是唐朝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的故乡。王家潭东两公里的司坡村。是隋朝时的匡城县治所达1400年,据传上古时候玄武帝在此地出生,村东有玄帝庙,至今香火旺盛。春秋战国时期是妇姑城,因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庄姜而得名,有妇姑庙及御花园的琉璃井,而今妇姑城与妇姑庙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唯独琉璃井还在。毎逢大旱之年当地村民就会淘井,唱大戏,乞求上苍能降甘霖泽彼世人。王家潭西边是孙东村,是唐朝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的外甥,唐司徒中书令,被封为许国公韩弘的祖居地。现村中韩姓仍然是名门望族。韩弘是长垣人中有文字记载的真正的宰相。刘玄佐和韩弘甥舅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王家潭北面是营造的千亩观赏林带,树木葱郁,遮天蔽日,林下曲径通幽,鸟语啾啾。是一个天然大氧巴,更是附近村民避署纳凉的绝佳去处。
湿地公园内游人如织,古乐之音萦绕,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忘却游园的疲惫,更增添了湿地公园的神韵。彩色防滑步道边百草吐芳,园中万物竞秀
栈桥斜挎,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人在画中走,鱼在水底游,让人叹为观止。从七孔彩桥两端拾级而上,登高远眺,整个湿地公园犹如一幅美伦美焕的图画尽收眼底。有诗为证;“脚下潭水浅,极目一望空。东南亘沙白,西北新莲红。云来柳色碧,风去竹枝轻。美甲江南秀,游客忘归程。’王家潭湿地公园己成为长垣旅游打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来到王家潭北边的出水口,只见清流漫溢,澄澈透明,翻过橡胶坝银珠飞溅,汩汩作响。昼夜不息地注入城区各个公园景点,一路迤逦,一路欢歌。
明杰
点赞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