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宅男、屌丝男、还是貌若潘安的美男子
不管你是御姐、腐女、萝莉女、还是傲娇的女王
自己只能刷微信微博看靓照?对这些统统说no!
只要你有勇气晒出自己的照片并邀请好友来投票,就有机会赢得现金大奖!
我有我风采,为什么不秀出来!
晒出手机自拍照,
用自己的气场HOLD住微信圈,
让个人的魅力无限扩散!
家乡老屋变高楼,中国越来越富强
一一纪念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作者:王建山
(江苏 . 沭阳人)
老屋,既相伴于童年时代经历的岁月风霜,又深情于内心,无论人到何方,灵魂深处都对它情深似海,念念不忘。
老屋就是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长探村四组。因工作需要,我虽然离开老家将近30年了,但目前在我的老家仍有几间破旧的砖瓦结构的瓦房老屋。
这老屋虽经几次重建,算起来到现在已有百年有余。这百年有余的老屋是我们王家几代人生活起居的归宿,是相依为命的天堂,也是悲欢离合的见证。
说是老屋,最后一次重建的时间至今不过只有30多年,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盖的(即1993年盖的)。在这不到40年的时间里,我的家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我的家乡变化,百姓的吃穿住行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到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富裕型;家乡人民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仅住房的变迁往往使我们感慨万千。由过去的草舍、泥墙草房到平房向瓦房过度,如今向楼房变迁。一栋栋的高楼,一幢幢的大厦拔地而起。
本人自1983年7月参加工作后,由于工作变动,先后搬了好几次的家。首先是从老家庙头镇长探村(即谗庄)搬迁到庙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居住,其次又从沭阳县庙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搬迁到沭阳县吴集镇人民政府院内居住;接着又从吴集镇人民政府院内搬迁到沭阳县汤涧镇镇上居住,起初是租借别人的房子居住,后来就在汤涧镇金丰园商业中心小区添置购买了一套两上两下共146平米的楼房,而后又从镇上租房处搬迁到新楼房居住。虽然搬的新家一次比一次宽敞明亮,但是在我的心中还是依然把自幼所生活、成长的家中老屋当作是真正的家,为了同汤涧的新家区别开来,我就把长探(谗庄)的老屋称作为老家。
每当庄邻和亲朋好友遇到喜鸿白事,或者是“清明节”“十月朝”等祭奠时,我每次回到老家,总是要先去自家的老屋里看看、瞧瞧、四周转转。其实,老屋也不过就是几间已经陈旧(很久没有修缮了)的老砖瓦结构的瓦房子,但掂其在心目中的分量,总感到比汤涧的新家重些,而且觉得它才是我真正的家。
说是老屋,从最后一次重建到现在也不到四十年的时间,父母亲已在他(她)们亲手建造的老屋里,先后仙世。父亲于1969年农历正月19日就离开了我们兄弟姐妹7人,虚龄年仅53岁,那时我虚龄才13岁,妹妹虚龄才8岁,我在家中兄弟姐妹7人之中排行是老6。剩下母亲1人带着我们兄弟姐妹7人在这老屋里居住生活。不久,3个姐姐从这老屋子里出嫁后,她们现在都四代同堂;大哥和二哥都在老屋里结婚,结婚后从老屋里搬出,他们现在不仅有了家孙子,而且还有曾外孙子(重外孙子);妹妹也是从老屋里出嫁的,现在也是儿、孙满堂了。而我也是从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鬓白顶稀已经退休的耆耋老人了,膝下已有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3个外孙女。自幼在这老屋里玩耍成长的两个孩子,也都分别结婚生子和走上工作岗位了。在孩子们的眼里,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并且在这里长大成人的居所,更是名副其实的前辈老宅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土地实行大包干不久(我们沭阳县是于198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大包干到户的),农民的温饱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紧接着的需求就是改善原先落后的住房问题了,我们家的砖瓦房也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中后期(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筹建的。原先,也同农村的绝大多数农民一样,我们家住的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那种草顶泥墙的土坯草屋。在这里住着父母亲和我们的七个兄弟姐妹,既小又矮的泥墙草屋,九口之家在此生活了几十年。
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矮小的土墙草房建造成本虽比砖瓦结构的瓦房要低些,但每年用于平时的维修支出的费用开支并不少,算起总账来也不算节省。就拿屋内用来作隔断(叫间房子)用的两面草山墙而言,它需要用大量的芦苇柴去推成“柴笆子”,俗称叫“杖笆子”,也叫篱笆墙,但也有的人家是用秫秸(高粱秆)捆成圆子,当篱笆墙的。因直接接触地面,很容易受潮腐烂,易磨易损,也是需要经常更换的。这项支出还不算大,比这项支出花费更大的费用,就是每年在春天(即农历正月里)对草屋的脊顶要维修,即“缮顶”、“压脊。最大的修缮费用支出就是相隔2~3年就要更新改造一次即翻缮。
我记得每年一般都选在正月里,利用过年时的馒头和丰盛的菜肴(鸡鱼肉蛋……),为草屋压脊(补顶)或“翻缮”。请本庄上的有这方面丰富经验的并相处好的亲友8~10人成年男劳力到家来帮忙修屋。有和泥的、有拴草的(就是把草理顺)、有站在脚手架(用木棒和绳子搭起的劳动架子,当地人称为叫脚手架)上从下向上传递缮草和压泥的,当然要遴选更有经验的即所谓的“内行人”要爬到屋顶上去一把一把的把缮草铺在屋上,这种活儿就是内行人所称的“翻缮”或者“缮顶”。要请那些经验丰富且技术熟练的内行专业人员。为了减少这笔支出的开支,为此,就择选在每年的新年过后的正月初十日左右进行。
“翻缮”草屋需要两大笔支出:其一是需要数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麦草或者是上千斤重的稻草都可以,但麦草和稻草都是要花钱去买的,这笔费用开支也是颇大的。其二是拴草(把草理顺)和缮屋需要3~4天的时间,即使劳动力是免费的,叫打清工,光是烟、酒、菜、饭等吃喝招待等费用开支也需一大笔的资金。这些费用在当时对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天文的数字。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已经参加了工作,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后,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经过长时期的筹备,加之自家门前屋后以及门前自留地里栽了几分地的杨树都成材了,可以用作盖屋做房料和梁底用,自家的柴沟里长的芦柴用作推柴巴代替屋面板使用(柴巴是用盖在房料的上面,在柴巴上面再铺油毛毡,在油毛毡上缮瓦),另外,三个姐姐家和两个哥哥家又帮助借给我现金,通过一年多的时间的筹备,终于把砖、瓦、石子、黄沙、水泥、油毛毡等建筑材料筹备完毕。新房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开始动工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家外人员的共同劳作,3间主屋(即堂屋)砖瓦结构的瓦屋终于盖起来了。
我家的老屋自从母亲于1989年农历9月初5日离世后,我因工作需要全家人随我一起搬迁离开了老屋,家中的老屋就无人居住,大门一直都是锁起来的 。
老屋虽然历经岁月的沧桑,但它依然是我心灵的归宿。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安心,那份对老屋的眷恋之情难以割舍。
老屋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它伴随着我的成长,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那些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让我倍感温馨。
我沉浸在老屋的美好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感受着家的温暖。老屋是我永远的牵挂,永远的港湾。无论我走过多少路,经历多少风雨,老屋永远是我心灵的寄托,永远是我最温暖的归宿。
老屋是自己生命的起源,是我们人生起步的地方。即使身居高楼或漂泊在远,也会像风筝一样,总有一根情结之索有力的线牵引着我,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因为那里曾经是我生活的港湾和心灵中的净土。
老屋就是我的老家,老屋是根基,看见老屋就不会东张西望;老屋是力量,想起老屋就不会犹豫徘徊;老屋是港湾,忆起老屋就不会孤单寂寞。我的老家叫长探(即谗庄),长探就是我的家乡。
随着时代的飞速巨轮、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我们家乡的老屋现在都被置换掉,全村都盖起了一排排的高楼、一幢幢的大厦。目前,唯有我家的老屋还仍然座落在我家祖辈遗留下的老宅上。
如今,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百姓越来越富裕。我的家乡也是如此。家乡人民幸福无比,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写于:
公历:2024年9月6日
农历:
甲辰龙年8月初4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李恒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作者简介
王建山,网名:亿农,男,1957年3月出生。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农艺师,退休农技干部。热爱文字、喜欢文学、爱好笔耕。
1983年7月参加工作,2017年3月光荣退休。
参加工作以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撰写农技文章,曾在《中国农技推广》、《农民日报》、《乡镇论坛》、《当代农业》、《农家致富》、《江苏农业科技报》、《江苏科技报》、《新华日报》、《宿迁日报》、《宿迁农业科技信息》、《东海报》、《沭阳报》和《沭阳农林》等国家、省、市、县4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农技专业文章112篇。其中国家级5篇,省级23篇,市级36篇,县级48篇。
2024年8月30日,作品《哄孙子的感受》在名篇. 金榜第一届“太白杯”文赛中荣获钻石奖,即奖状1张,水晶奖杯1个。
1998年开始业余创作,其中处女作《夏玉米亩产600公斤高产栽培》发表在1998年5月5日第1026期省级《江苏农业科技报》上。代表作《用凹凸法栽培油菜》发表在1999年第6期国家级杂志《中国农技推广》上。
2005年6月自费撰写编著出版《农村种植业实用技术精编》第一本农技书籍。
1988年12月,参加江苏省玉米高产叶龄模式栽培试验,荣获省农林厅农业丰收一等奖。
1999年12月,参加宿迁市鲁花9号花生高产栽培试验,荣获市农业局农业丰收竞赛三等奖。
2001年10月,参加沭阳县10万亩小麦丰收计划的落实,荣获省农林厅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5年12月,参加江苏省水稻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荣获省农业委员会农业丰收二等奖。
多次被市、县农业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1998年度一2008年度连续11年被庙头镇和吴集镇党委、政府一致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并获得“农技推广贡献奖”。
2008年7月起,连续5年被汤涧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
《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宿迁日报“沭阳资讯”》和沭阳县人民广播电台及沭阳县电视台等媒体曾以《吴集农技服务“零距离”惠农家》《农技推广先锋》《吴集农民“科技套餐”营养丰富》《一粒闪光的种子》《农技战线一尖兵》《铁人王建山》《一个乡镇农技员的追求》《万亩蔬菜基地的“守护神”》等为专题报道了先进事迹。
2017年3月光荣退休。退休后,在《新城文学》《江南诗絮》《作家与文学》《华夏诗文苑》《家乡故事情》《沭阳城乡大观园》《华文鉴赏者驿站》《老瑞赏诗文学社》巜北京金榜头条》等多家网络微信和公众号平台上发表农技专业文章及歌颂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改革开放,歌颂人民教师、歌颂人民医生、歌颂农民朋友等正能量文章百余篇。
“我和我的祖国——辉煌的75周年”
国庆节主题征文比赛征稿启事
金秋时节,丰收的季节,九月我们将要迎来教师节,中秋节,举国欢庆,十月迎来祖国的75周年华诞。
75年的岁月流转,踏出了中华民族从百废待兴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伟大复兴之路,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汗水与智慧。回首75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走进新时代,中华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歌颂新时代各行各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国富民强,书写亲身经历的个人成长,伟大社会变革,共同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美好提升,体现新时代文明!感动心灵中华诗文平台,感动您的心灵Arshia公众号,感动心灵世界华人诗文集,联合举办“我和我的祖国——辉煌的75周年”国庆节主题征文比赛。比赛征稿信息如下:
征文主题
(围绕教师节,师恩难忘,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秋节,花好月圆,阖家团圆,国庆节,国富民强,“我爱我的祖国”,“我向祖国告白”,“我和祖国共同成长”,“祖国越来越强大”,等为题目。)
(一)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辉煌的75周年”主题进行创作,可以围绕,“我向祖国深情告白”我爱祖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时间节点讲述令人难以忘怀、催人奋进的真实故事;也可以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各行各业,在乡村振兴、国家建设,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讲述所思所想的作品。
(二)题材,诗歌,散文,歌词,小说,感动心灵的人物故事等!
格式要求题目(黑体、二号字),正文(仿宋、三号字)。文稿末尾请注明本人姓名、详细住址、单位/公司、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和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
(三)投稿方式请作者加主编微信,直接微信投稿,发原文,不用电脑Word文档,名为“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作者姓名+电话号码+文章标题。联系人:许老师,微信:mf827q5r2bt22,电话:15945623490。
(四)其他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新创作或未曾发表(包括新媒体)的原创作品。作品需主题鲜明、真情实感、内容积极向上、文字流畅,注重文学性,不得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及言论。作者应对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并保证不侵犯第三人的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主办方有权对参赛稿件进行展示、展播或用于相关公益性活动。投稿即视为同意以上条款。本次征文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奖项设置、评定
(一)奖项评定
征文截稿后,由主办单位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进行统一评选。评选结果、获奖文章将在赤坎区相关媒体上陆续公示。
(二)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8名。以点赞量阅读量为准,所有获奖作者均可获得主办方颁发的荣誉证书。
征文时间:
2024年9月—2024年10月末!
许景霞
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