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名家论诗:刘相法序《中华古韵》第二卷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
429 作品
2020-10-11 20:14:14

images/2/2020/10/x2Raca5dfyR9D92HAz5XXpFdH2f9dx.jpg

 

        刘相法,曾任解放军某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解放军济南老战士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金秋诗刊》副主编,香港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副站长、《香港诗词》副主编、《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执行主编,《漱玉》名誉主编兼特邀编审、《中华女子诗词》《中华女子楹联》《中华女子散曲》主编,《中华诗人》副主编。出版了诗词曲联集《绿洲心路》《南窗风影》、军旅纪实文学《人生警戒线》《与官兵说法》等著作。

 

images/2/2020/10/VNlzBP1vNR0Zv1wc02VZBOnr2aPLqR.jpg


歌诗合为事而作

刘相法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但最终目的是为了现实。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这一主张。应该说,这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同样也是我们现在写诗应当遵循的观点。

        怎样做到“歌诗合为事而作”?


timg-1601483589844.gif

    

一、关注社会的焦点

        今年社会最大的焦点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这次疫情,扩散之快,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诗人们身在其中,感触颇深。大灾大难,最能考验人性的庄严和伟大,最能见证一个民族的守望相助。张清宇:“瘟疫听闻方肆虐,江城想象正熬煎”,这是诗人的忧虑,也是广大民众的忧虑。武汉发现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爱驰援,于是医疗队、物资从四面八方赶向武汉,彰显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我们看唐大进《送别援鄂医护队》:“冰雪衣裳珠玉颜,心如弦细胆如山。动人最是临行语:不灭瘟神誓不还!”用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精神风貌。首句说白云天使,形象,高洁;次句赞医护人员的技艺和精神状态:明知有艰险,偏向险处行,高亢有力,气壮山河;结句写出了他们的豪迈气概,读之,令人振奋。那些舍生忘死的“逆行人”,有医生、护士、军人、警察、干部、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他们无比的平凡,危难来临的时刻,他们瞬间伟岸——为了守护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他们无私无畏,奋然前行,有的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经历!林峰“万千扁鹊下山来”(《抗疫吟》),杜铁林“挥手成军奔战场,离家上阵请长缨”(《四万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灭疫有感》),都从大处着眼,写出了众多医护人员,离开亲人,离开小家,奋勇冲向没有硝烟的战场的勇于牺牲精神,读之让人感动。刘祝金《送儿赴武汉战疫魔》:“知汝有侠气,喜汝技艺精。少怀报国志,危难见真情。此去毋念我,生计自可撑。”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就是有“报国志”、“有侠气”,要舍小家顾大家。战疫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有生命逝去,有众多勇士逆行。他们与疫情斗争,与时间赛跑。诗人们经历了这场战争,他们亲眼目睹了抗疫从纷乱到有序,从惊恐到心定,看到了有牺牲,有奉献,有哀伤,有坚强,有感动。他们用诗,刻下了厚重的印记。也的确是,风雷激荡,总感觉内心深处有千言万语,有太多的真情值得铭记,有太多的故事值得书写。书写一个共同语言:戮力同心,共克时艰。陈章璇《赞钟院士》:“济世为怀忘小我,悬壶有术救烝民”,这是赞八十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不惧,忘我救人的高尚品德。夏爱菊《【正宫·叨叨令】庚子春节抗疫中的白衣天使》:“要救人也么哥,要救人也么哥,自身危险谁言怕!”这是赞医生明知有艰险,偏向险处行的大无畏精神。郝振清《捣练子·护士礼赞》:“热血请缨欣答应,我家天使勇加班。”这是赞护士舍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刘相法《全力战役情》:“身投救难真天使,阵陷除魔本铁军。”这是赞军队医务人员甘为人民赴汤蹈火的英勇牺牲精神。颜静《武汉数千私家车主义务接送医护人员》:“面临国难深明义,情系民生已忘身。”这是赞广大群众甘于奉献、付出的大爱精神。龚启俭《火神山工地的农民工》:“汗水掺和浆水拌,泵声随伴杵声长。”这是赞农民工为抗疫的奉献和拼搏精神。总之一句话,抗疫,这是众志成城的努力,这是万众一心的付出!这就是诗的赞歌。

    

timg-1601483589844.gif

 

二、关注社会的主流

        主流指的是社会的主体趋势,已经让大众所接受的常态事物,符合社会或者事情的发展规律。当前,诗人所关注的主流,应当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信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的前景将更加辉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成熟稳定的根本制度,又是保持活力性的具体制度;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坚信中国共产党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鲜明特点就是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建国七十周年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就是最大的主流。当然,并不是说,诗词都一定要写这样的大题材。但诗人应当对这段历史在其作品中有最基本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写出有时代特色,有震撼力的好作品来。陈章璇《贺新郎·国庆七十周年感赋》,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艺术地赞颂了建国七十周年的丰功伟绩。“七十年风雨。定乾坤,拯民水火,伟功彰著。不忘初心行正道,猎猎红旗高举。频奏凯,扬歌阔步。迈向小康圆国梦,莽神州崛起谁能阻?”“拯民水火”,阐明了党为人民而奋斗的使命;“不忘初心”,就是继承先辈遗志,保持党的本色不变,这是七十年的根本经验。刘相法则从“从此人民站起来,治贫扫毒战天灾”;“人向春天富起来,力推改革大门开”,“奔富中华强起来,”“伟大复兴前路开”的三个历史角度,阐明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轨迹。朱银根《沁园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庆典》:“七秩生辰,结彩张灯,举国同欢。忆弱贫往昔,方离苦难,朝鲜抗美,雪上霜煎。一路艰辛,全民奋发,核弹飞船谁敢拦?看今日,我中华民族,屹立如山。”历史是不能抹杀的。建国初期的“弱贫”,一穷二白,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一路艰辛”走过来改变的。正是由于奋斗和付出,才使得今日“我中华民族,屹立如山”!正如陈福深在《建国伟业方队见毛泽东巨像及奏东方红乐曲》中所说:“翻身难忘本,自力换新天。”

          建国七十年,最振奋人心的是“国庆大阅兵”。诗人们最关注的是军队的强大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古今中外,过去、现在,一切事实都说明,只有国家强大,国人的腰板才挺得直,国家才受世界的尊重。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军队的强大。国家的安定与人民的富强,都维系于军队的强大。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与军队是“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关系,这就决定了军队的不败地位。只有建立强大的军队,才能保家卫国,才能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也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坚强可靠的保障。夏爱菊在《看庆祝国庆七十周年阅兵》中说:“精兵强将器精良,胜战冲锋党领航。纪律严明民拥戴,御疆已筑铁城墙。”军队是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就是防御敌人的铜墙铁壁。董雪琼《看庆祝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有同样的感叹:“三军将士风姿展,谁敢侵华休想归!”肖汉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一诗中,通过一个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队伍的威武雄壮和解放军官兵铮铮铁骨与豪迈心情:“统帅问声好,回音达碧穹。甲装龙虎旅,心似国旗红。”

        建国七十周年,诗人们也没有忘记为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而歌。周定洪《西江月·献给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创造几多奇迹,镌留不朽勋功。丰碑永矗傲苍穹,万古千秋咏颂。”国家对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以及在各领域各行业中作出重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授予“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向全社会发出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强烈信号。我们诗人,就是要歌唱英雄,赞美英雄,为英雄树碑立传。新中国七十年就是英雄辈出的七十年,在这个历程当中,有多少功勋模范人物在我们身边引领着我们共同前进的脚步。他们每一个人的功勋,都是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之上、在奋斗当中诞生的。也正因为有这些英雄辈出,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才能不断地跋涉前进,不断地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去靠近。在他们的事迹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今天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中国前进的历程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是要用诗的语言歌颂“忠者”之魂,把这些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使之“万古千秋咏颂”,以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timg-1601483589844.gif


三、关注大众的生活

        诗人要与时代共鸣,无论写什么,在意识上都要着眼当下,关注大众的生活。这里涉及到诗词与大众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诗词受到大众的欢迎,那么可以说他的作品就写成功了。因为,一个诗人,对人民爱得真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诗词的天空才会更加广阔。可以这样说,反映现实的作品,离人民最近,因此更受人民欢迎。人们对自己经历的事情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和周围的事情,往往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反映他们奋斗精神的作品,最容易打动人心,最容易产生共鸣。诗人扎根大地,在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用独特的眼光,以宏阔、远大的整体观点观察现存的生活环境,在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冲突中,揭示现代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个人心态,写出思想性艺术性俱高的诗词作品来。在我们诗词论坛,不少诗人在反映生活,反映时代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写出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刘继文《扶贫新貌》:“老户住新房,堆堆玉米黄。没了泥泞路,翘首望康庄。”作者选取了“住新房”,改善了居住环境;“玉米黄”,粮食丰收;“没了泥泞路”,改变了道路交通环境三个方面,说明通过“精准扶贫”,农民富裕了,农村换新貌,满怀信心地奔康庄大道的新农村形象,赞颂了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惠农政策的正确性和取得的显著成果。军人生活,历来是诗家关注的重要方面。军旅诗人朱思丞《巡边》:“荒原生白雪,落日界碑前。霜重疏林矮,鸟稀边地偏。云收山现马,风过草凝烟。枪刺挑寒月,星沉一线天。”这是一首写军人在边境巡逻的作品。但该诗着力淡化主观概念,强化客观叙事,着重景物描写,但景中带情,情中寓理。“荒原”“白雪”“霜重”“鸟稀”“地偏”写环境之恶劣;“界碑前”写地点;“枪刺”喻军人。全诗没有一句写到情,但我们仍然读出戍边军人的情怀和高大、鲜活的形象。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诗人的视角要多方面延伸,从繁杂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之美。杨新顺《致组工干部》:“惯以清贫担使命,甘于寂寞守初心”,是“组工干部”勇于履责,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形象;张光忠《赞高铁建设者》:“日烈当空彰骨硬,霜寒扑面写心红”,写出了不怕艰难险阻,吃苦奋斗精神;徐华兵《哀悼四川救火英烈》:“山火猛如虎,烈焰裹风舞”,写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英雄精神。《看老翁陪妻子聊天梳头》(庄林杰),写细小温馨的生活;《喜闻家乡高铁通车》(舒晴)写社会生活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喜悦心情。这样的诗,接地气,生动鲜活,有温度,且易读易懂,与人们的心灵感应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感谢关注.gif

images/2/2020/10/teWtAt9NAOTeqNZtQNTB88q8CWYnEc.jpg

 

 


频道:
专题:
生成作品海报
点赞作品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2847
点赞 2
更多
  • 广告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