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执着的乔荡人 一一涟水县乔荡村治理盐碱地的故事 作者 金德彪

双馨诗社
认证编辑 307 作品
2023-08-23 17:25:00

       

           执着的乔荡人

    一一涟水县乔荡村治理盐碱地的故事

       在苏北涟水县五港镇有个桥荡村,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原本很富足,人畜兴旺,衣食无忧,百姓安居乐业,得益于这一马平川肥沃的黑土地,但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决堤多达1590次,大改道5次。每次决堤,黄河水夹带大量的泥沙不断向外淤积。据记载,公元1938年 黄河花园口决堤就淹没了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计54000平方公里的良田和农庄。人们从此流离失所,举家迁徙,逃荒要饭,生活便一落千丈,民不聊生,妻离子散,卖儿卖女,凄凉惶恐不安,老百姓走投无路,陷入深度的灾难之中。

       解放后,逃荒外地的人们逐渐返回家乡定居生活,可这里沙化的盐碱地是白茫茫的一片,刚种下的植物种子,还未来得及发芽,就被盐碱腌死。现实情况,这里几乎寸草不长,耐碱的高粱、谷子、元麦等在生长中常被腌死也剩不了几棵。上百口人要吃饭,没了着落,他们被逼急了到处找出路,有人扛着锄头,薅碱土过滤卤水,熬制土盐或制造碱块,再拿到外地换些钱粮养家糊口,即使人们整日整夜的面朝碱土背朝天,也换不来两餐的稀饭钱,老百姓眼巴巴的死等着国家拨来的一点救济粮生活。当时这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乔蕩人,单身汉子难找人,老人小孩难生存,十家九家老关门”。有几家实在熬不下去,就又举家迁徙外地。

       六十年代初,村里几位老党员把大家聚在一起,分析穷的根本原因,寻求摆脱贫穷的路子,一致认为土地碱化是造成低产和绝收的主要结症。于是他们在全村宣传发动,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改良土壤才是唯一出路。痛下决心,宁愿干着死,不愿熬着生。带领村民翻篇归零找出路,只要大家横下一条心、团结一致,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有希望。总不能让活人嘴里长青草,把尿给憋死了,乔蕩人能穷,但志气不能怂。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那怕压断了脊梁骨,也要把黄河破坏的良地再夺回来。我们也有一双手,必须鼓起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势气,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锐气,自力更生,方得始终的豪气,充分发挥内心深处的潜能,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不能老是张嘴等国家的救济粮。穷则思变,一不等、二不靠,就凭我们这代人像愚公移山那样挖土不止,不改变贫穷面貌不罢休。就这样,他们围绕“金、木、水、火、土”五字做文章,开展挖塘换土,彻打翻身仗,定叫这多年的不毛之地变粮仓。

       一是惜时如金,抢抓时机。发扬抢晴天,战阴天,刮风下雨当好天,油灯下面当白天,一天当作两天干的精神。古有愚公能移山,今有乔蕩能翻塘(所谓翻塘,就是挖两米深的沟,把这些土先全部搬走,然后把下面一米深的黑土甩上来,覆盖到盐碱地,依次循环),打好翻身仗就此拉开帷幕。大家仔细筹划,根据现有人口状况,按性别,体力情况排班编组,合理安排,按部就班。全村分成三组,身强力壮组,主要负责挖掉黑土层上面两米厚的盐碱土,再挖出下面一米厚的黑土层,将其甩上岸;妇女和略上年纪的人,负责将挖上来的黑土及时运走,去覆盖盐碱地块;老年组负责编织柳条筐、修理工具及看守儿童。二是合抱之木,源于根深。在一无机械(唯有独轮手推车),二无资金,三无一顿饱饭的情况下,乔蕩人就凭着这股执着的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村拧成一股绳。在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紧勒裤带,说干就干。他们的口号是慢一步差之千里,误一时落后多年,造福后代,时不我待;三是上善若水,顺势而为。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就是“成功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锹一锹的挖,一亩一亩地的翻,一层一层的覆盖,锲而不舍,决不停息。他们在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越干越有经验,良田越扩越大,粮食产量越来越高,老百姓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多,越干劲头也就越足。四是激情似火,热气腾腾。结合本村的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关键是因地制宜,灵活应变,不怕不变,就怕懒汉的思维沉淀。激活了沉睡的盐碱地,土瓦罐也能熬鸡汤;五是脚踩泥土、善始善终。为避开夏秋多发的雨季,抓紧利用冬春两季大好时光,抢抓大干,按照分工,各行其是,挖的挖,挑的挑,抬的抬,推的推,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小学生放学后,都到工地上帮着大人拉车。工地上一队队、一行行,人们川流不息,一派繁忙的景象,为多装快运,挑担的人手持一根木棍,用来支撑前行的身体,减少体力透支,同时用来敲击占筐的黑土。有时虽然天色已晚,但新开挖的泥塘黑土还没有甩上来,大家就挑灯夜战,以防塌方和渗水造成前功尽弃。每逢大战时节,为节省时间就在工地上挖个地窝,埋上大铁锅煮上一锅红薯,胡萝卜,烧上一锅青菜汤,这就是他们的美味中餐。

       站在泥塘中的倒班手,整天浸泡在刺骨的冰水里,双腿冻得发紫发黑,全身直打哆嗦,也全然不顾,咬咬牙直接挺过去,被冰块刺伤了脚和腿是家常便饭,从来没有人叫苦叫累,实在太累就手柱铁锹站在水里打个几秒钟盹,提提神就立马再干,从来没有人怕苦跑上岸来休息,手上的旧血泡磨破了,新的血泡又鼓起来,双手磨成的老茧就像锉刀一样粗糙,锹柄、扁担被磨得圆滑铮亮,用断了一根又一根,锹头换了一个又一个,柳框坏了一只又一只,最后村里实在没有柳条使用了,就变用布兜替代。他们就靠这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硬是靠这几十口人,几十把铁锹,几十只箩筐,十几辆小推车,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风霜雨雪,多少个严寒酷暑,无论怎样的风吹日晒,无论是有多饥饿,他们从不气馁,从未退缩,从不放弃,从不停顿。实践证明,只要有志气、大干冒热气、巧干不泄气,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再大的压力也压不垮。俗话说得好,干部带头万事不愁,群众看到党员、干部不要命的干,老百姓啥也不说跟着抢着干。乔蕩人用了十年的时间,从地下两米的深处挖黑土改良土壤(老百姓俗称土黄金),约五万五千多立方,覆盖全村150余亩的盐碱地,夕日的盐碱地,变成肥沃的良田;夕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米粮仓。

       望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满地飘香的瓜果,滚滚的金色麦浪,回忆过去艰苦的岁月,乔蕩的老人们就会激动的流泪,因为他们用十年时间把盐碱地变成良田,证明他们血和汗没有白流,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乔蕩人开心的笑了,他们笑的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灿烂,因为这里不再贫穷,人们从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金德彪

       2023年8月20日于淮安


作者简介:

       金德彪,1969年元月入伍,在青海省221厂(中国核武器研发制造厂)历任战士、班长、司务长、后勤助理;空军地空导弹独立五团后勤助理、股长。涟水县检察院检察员;涟水县委政法委秘书;涟水县人社局社保科长。


images/2/2023/08/t3601hm3U36va66znJ9303uMV63JV2.jpg



频道:
专题:
生成作品海报
点赞作品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7924
点赞 1
更多
  • 广告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