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湖北女子楹联》第283期【专家联课】田丽君讲《成联创作概论》

湖北女子楹联
293 作品
2024-03-25 11:14:54

images/2/2024/03/NI21APJ2p5oZ3Ap0z32apanjGy3iS3.jpg


        湖北是楹联大省、强省。湖北女子楹联是名符其实的半边天。在全国有名的女联家不少,女联人众多,光省楹联学会女工委微信群就有全湖北藉的女子四百多人。为不断提高姐妹们联作水平,女工委成立两年多来,每天专班坚持在微信群转发楹联学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并请本省女联家轮流授课。本期讲座于2024年3月25日在湖北女子楹联微信群举行,主持人湖北省楹联学会女工委副主任薛姣,讲座专家田丽君,讲座题目《成联创作概论》。田丽君是在全国联届早有名气的女联家。她从切题、立意、风格、选材、布局、修饰、厚积薄发等七个方面,阐述论点,引证联例,全面精到地讲授了成联创作的要点。论点鲜明准确,论据充分恰切,很见自身楹联理论造诣和创作功底的深厚,是一篇很有见地的好论文,对姐妹们学习提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特专期转发,供大家收藏学习。


images/2/2024/03/C6vgsDZZ3wEy88CceoCe8eE80wv6YD.jpg


        田丽君,70后,现为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女工委会刊《中华女子楹联》、微刊《湖北女子楹联》副主编,曾获2008、2009年中国对联创作奖、第二届中国对联精英邀请赛亚军,“贯中杯”征联大赛一等奖,“朱熹杯”“舜乡杯”“垣曲梅花石”征联大赛二等奖,“金庸书院”“中国地质大学杯”“台儿庄古城”“平遥城隍庙”“麟游名胜景点”等项征联大赛三等奖,有多副作品在国内各景区等场所刻制悬挂。

 

成联创作概论

田丽君

        关于古典文学的门类与功用,《文赋》、《文心雕龙》等古代文学理论作品中谈到过很多,有诗、赋、颂、赞、表、奏、书、对等等,不同的类别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孔子也有对诗的定位,是“兴观群怨”。在古人的习惯认知里,认为诗与文是分开的,“文以载道”,是“为天地立心”,关乎经世济民的大事,诗则是怡情悦性的“小玩艺”。对大部分文人来说,由于深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熏陶,只是“余事作诗人”。这也是后来,唐与五代之间兴起倚声填词之学,则被视作“诗余”的原因。至于对联,据研究是起自五代十国,到清朝虽发展壮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古人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法,若循词之前例,似更应该称为“诗词之余”了。

        虽然如此,文学之体例古今不断演进,其间也总还是有一些不变的宗旨。就对联而言,既是一篇浓缩的小文,亦是诗的一种变体,撇开格律和对仗的要求来看,其原理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对联又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在短短两行字的有限篇幅里,它必须完成吐纳屈伸、起承转合,而且腾挪辗转间既要有所包罗,做到既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又不能失了分寸,孔子说诗即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虽不尽如此,至少,大家对于好的作品,有着大致相同评判准则,想要创作出一副赏心悦目的对联作品,对于作者文字的概括、收放能力和表现水平,也是一种不小的考验。用戴着镣铐跳舞来比喻对联写作,是一点都不过分的。这段舞蹈中,只要有某一个动作失于协调,也许就会破坏整个舞蹈的和谐优美,所以,需要的是扎实的功底。

        一、切题

        清人张英有一个很妙的比喻,是这样说的:“作文以握管之人为大将,以题为坚垒……若神明不爽朗,是大将首先坠入云中,迷失出路,安能制胜乎”。他将作文比作一场战役,而我们首要目的是明确自己的进攻方向,才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说到进攻方向,有从正面大军压境,也有从背后奇袭、出其不意,此即常说的正切、反切、压题、抬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东坡先生《答谢民师推官书》中所言“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即是。

潘伟如题江天一览亭联

天镜照晴空,李白乍来又坡老;

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对彭郎。

        上联正面概述江天一览亭的人文背景——借李白、苏轼等著名大诗人来抬高地位。这也是一种切题的常见方法。

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上联指向刘邦力荐韩信的萧何。下联借漂母和吕后稳切本人。语言简短洗炼,也是正面切题。

张世准题赤壁联

        周郎胡为乎来,地若葬曹瞒,便坏此江山风月;

        安石何以不死,天而相苏子,岂老于诗酒渔樵。

        上联说如果曹操真的战死在赤壁,就给这里的风景抹了黑,下联说王安石怎么不死呢,因为他是苏轼的政敌,苏轼如果在政治上能够伸展抱负,又怎么会靠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那样的文章来寄托失意?写名胜不用夸饰法,却从反面人物着手,另辟蹊径,此类反切法,读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清朝某提督,因骄恣不法,朝命杀之。某人挽曰:

        君恩未报,臣罪当诛,热血一腔,来世作圣朝犬马;

        富贵无常,英雄安在,寒芒万丈,大星落天上鲸鲵。

        此题难就难在挽联常常是追述死者生平功迹,表达缅怀与哀思,这里却是伏罪被正法,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便张扬亦不容张扬。实写易得罪,虚与委蛇又显得隔靴搔痒。此联昂然挺拔,出奇制胜,大大方方认错,处处实锤,又无可指摘,颇有将“屡战屡败”写成“屡败屡战”的效果,于人人不能着笔之绝境处起死回生,可以说是典型的反切。

        对联很讲究关合题目,但切题不是泥题。

        台湾刘隆民《龙眠联话续编·卷八 杂缀·五 巧对》:“楹联不难于纤巧,而难于自然;不难于切题,而难于超脱(清借庐笔谈卷十二)”。取材之时,力求奇巧,避免平庸,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者,此高手也。此处讲的取材即是选取与题目关合的素材,亦即切题之方法。

        对联不是说明书,不是谜语,让人一读就知道所写是某地某人,这不是对联的最高标准。围绕题目下笔固然重要,过于讲求切题,只会让对联失去想象的空间和余韵,变成说明书式的描述,而难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美感和深层次的启发。

吴恭亨题岳阳天心阁

        天地苍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心胸开拓,块以视衡岳,杯以视洞庭。

黎昌庶题日本神户清朝中国领事馆

长风吹万里浪;

海日照三神山。

武夷山天游峰前一览台联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上面这些对联,都是“超脱”一类的典型。这种超脱,并不是说和题面毫不关联,而是在提炼了所写对象的内蕴精神之后,在更高层面上,用更艺术化的语言形式所做出的阐释。类似于国画中的大写意笔法,放弃对具象的勾勒,只以传神为目标,包含更为丰富。

        二、立意

        立意乃是一副对联的灵魂所在。

        中国的文学史可溯及先秦甚至更早的时期,这些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既是一笔丰富的宝藏,又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陈陈相因,其结果必然是走向衰落。所以,历代的文人都十分看重推陈出新。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中就曾经提出“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一观点,得到了历代文学家的认同。清代的沈德潜论及乃师叶燮的作品时,亦有“宁不偕俗,不肯随俗”一语。

        于对联来说,亦不外如此。古今对联作品成例极多,各种类型的联古人都有涉及,这些前人作品的立意,在我们思维中难免会形成一种定势,我们写联的时候,往往就会“易从笔下得来,难从胸中流出”。看到楼阁类的题,就会想到凭栏指顾,意气纵横;看到寺庙类的题,就会想到法雨祥云,慈航彼岸;看到山水类的题,就会想到画本天开,尘埃不到。其结果,难逃拾人牙穗之评。更有甚者,时下多以主旋律入联,动辄“锦绣、鹏程”“万古、千秋”浮夸逢迎,已经严重背离了文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宗旨。

        在这样的情形下信笔写来,往往回头再看的时候,就会尴尬地发现,这样的联张三写过,李四也写过,完全没有我本人自家的面目,更遑论真实的感情。别人读起来也会觉得似曾相识,只是泛泛而已。

华佗庙(燕子王)

        尔心中自有慈悲,济世而来,但医得满地疮痍,哪管他武圣关公,权奸曹贼;

        今天下尤多创痛,登堂下拜,欲唤起回天手段,好与我开颅巨斧,刮骨钢刀。

        从这副联看来,唯其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方能如袁枚所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所以,我们写联之前,首要的是围绕题目尽可能广泛的搜集资料,然后仔细地反复揣摩,到心有所感,产生了想要借助文字来表达某种看法的欲望时,再来动笔。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只有这样打上作者思想感情烙印的对联,才能够具有感染的力量,真切打动读者的心。

沈    园

        悲欢皆过往,唯当年墨迹尚存,问世事烟云,园榭几经春草绿?

        景物或寻常,只一缕相思不散,到黄昏风雨,池台犹待故人来。

        此联本人所作,仔细分析一下,沈园与其他江南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陆游和唐婉悲剧的见证,故下笔之时,反复斟酌体味,以情入景,字字含情,方能有感发的力量。

        三、风格

        刘协《文心雕龙·体性》中将文学作品的风格称为“体”,作者将作品的风格划分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文学作品的风格更细密地分为:雄浑、冲澹、纤秾、沉著、 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个种类。

        刘熙载《艺概》从意境上提出的分类方法: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

        弦泉幽咽——悲凉凄清

        雪月空明——和平静穆

        不同的题目适宜于不同的风格。相较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对联的风格问题尤为重要。对联有很多种类,古代联话中分类不一,常见古人联话中分有园林、名胜、廨宇、庙祀、祠宇、刹宇、格言、酬赠、庆贺、吊挽等不同的类型。创作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比如山川类宜于峻拔宏阔,园林类宜于俊爽幽秀,书院类宜于典雅警策,吊古类宜于意蕴深远,写人类宜于透辟精彩,等等,皆须因地制宜,另外赠人联宜言之有物,不应作泛泛之谈;有深厚人文历史背景的地方,要体现出深沉和厚重。

北京陶然亭(园林)

万荷倒影月痕绿;

一雨洗秋山骨青。

        丽而不艳,清爽自然。

江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园林)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清空隽秀,与称为江南佳丽地的二十四桥交相辉映。

岳麓书院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雍容典重,切合书院氛围。

张之洞题广雅书院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说理透彻,意味深长,体现了对学子们的殷殷期望。

某氏题岳阳楼联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这是某人一副戏题联,联中拾取关于岳阳楼的两个古人典故,反其意而下笔,表达了恣肆和玩世不恭的超脱态度。然只能备为一格,终不能视为主流 ,亦不可能堂而皇之的搬上台面。

        四、选材

        写联的时候,我们围绕一个题目,会搜集很多资料。写作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剪裁取舍的过程。《紫光诗话》中有一段话:“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面上是高手,里子无外乎裁缝。”

        我们在选材的时候,其最终目的无非服务于主题主线,除此之外,无用的枝节都可以舍弃。太多的选材选象只会模糊了立意,令人读来只见芜杂,不知所云,反而让人窥见握管大将心中的犹疑和暖昧。

        对联的篇幅比较小,如果不是为了铺排烘托、层层渲染,在一系列相同类型的材料中,通常只需要选取一个最典型的就已足够。否则就会流于堆砌和重复。打个最通俗的比喻,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副对联中,假如和尚太多,而各自又没有明晰的秩序和分工,那么他们也是会躲在各自的角落里偷懒,不肯去服务于挑水这个主旨的。这一问题在写景的对联中尤其重要。

京杭大运河(破茧成蝶)

        临流试想繁华,趁燕市月、秣陵烟、杭州灯火、十八城不夜江波,曾听朝野新歌舞;

        有史略传功罪,看吴王旌、隋帝舸、清室漕粮、三千里宜分涕泪,待说涛澜旧劫灰。

        沿主线层层堆叠,如国画重工渲染,至结句始有水到渠成之效。

纸(王国松)

        博士买驴,三篇无字;才人倚马,七叶千言。楮制亦何奇,妙手必施方锦绣;

        女儿折鹤,中寄相思;小子涂鸦,横生异趣。芸编真不囿,本心所在即文章。

        典故成语,信手拈来,各司其责,共同服务于主题。

        五、布局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依靠两行对仗的文字,来体现一种对称的美,这种美感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下两联之间的匀称和谐。然而,这两行文字又应该形成一个整体, 两者并峙、各不相干固然不对,杂乱无章和一马平川也是不宜的。这就需要在布局上下工夫。

        所谓布局,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中是这样论述的:“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大抵一开则一阖,一扬则一抑,一象则一意,无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

        清代学者林昌彝有一段话:“作长联如悬绳千尺崖,坠而不断。又如骑五花快马,奔山绝涧,一勒便转。”

        其实,这话不止适用于长联。前一个比喻是说的主旨的一以贯之,是布局所必须贯穿和围绕的一个目标;后一个比喻说的是对联的衔接承转问题,是布局的一种基本方法。上联的结句和下联的起句之间,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转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上结句须承前,“抱而不脱”,下起句须得“与前联相应、相避,宛转变化”,为下结的水到渠成作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篇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的好作品,体现出文字“累累如贯珠”的美学特征来。

        对联短短两行字,离首即尾,好的对联,这一目了然的简短当中,应当是疏密得法,次序井然,在从容中徐徐吐纳。

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联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疏密掩映,如国画多有布白,中空处即是气韵流动之所在。

江峰青题安庆大观亭联

        金汤依旧扼荆阳,风起云飞,不尽悲歌怀猛士;

        银汉何时洗兵甲,内忧外患,似留艰巨待英才。

        借鉴《笔阵图》概念,起如“千里阵云”,承转处似“百钧弩发”,收束若“崩浪雷奔”,整体方能夭矫健拔。

        六、修饰

        所谓“文”,最初的本义是指草木鸟兽身上的花纹,《说文解字》中,对“文”的解释是:“错画也”。清代段玉裁释为交错之画。刘协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由此看来,文学的本质是和美这个词分不开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庾信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协

        “诗以意为主,辞采为奴婢。苟无意思作主,则主弱奴强,虽僮指十人,唤之不动”—吴西林

        放在对联中来说,所谓“文”,除了辞藻、还应该包含修辞以及析字、叠字等机巧手法的运用。

        一副对联,倘若只见华丽空洞的辞藻,或只知玩弄文字机巧,却没有鲜明的主旨,固然让人感觉不知所云;但若单单只靠立意来撑起,也难免看起来骨节崚嶒,面目枯槁。所以,如何把握文质主次之间的平衡,古人联作中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可供借鉴,我们在写作实践中是不可忽视的。

无题(叶公好龙)

万籁俱消,摊开清梦;

片心忽动,唤起红莲。

        以拟人、通感手法现摇曳之姿。

重庆钉子户(文伟)

        骨以人而立,人以骨而撑,物权即是人权,三载艰辛惊万众;

        家为国之基,国为家之本,命运岂非国运,满城风雨涌孤楼。

        排比用以递进渲染,重字画龙点睛,文质二者相加,起到大于二的效果。

        七、厚积薄发

        一副好的对联,除了合理安排前面提到的诸多因素,对题目充分阐发之外,还应该努力扩充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赋予文字更强大的生命力,让读者读后,产生无穷的想象和回味。这也是我们每个创作者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目标,光靠驾驭文字的能力,是不能完成的。我认为,不断加强联者自身的修养,让自己的作品做到“厚积薄发”,也就是所谓“功夫在联外”,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充分体现文字的魅力。

        韩愈《答李翊书》中有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他是这样说的:“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

        文字不欺人。一个人的修养能达到的境界,就决定了他所创作文字的境界。文学是寻求作者与读者之间共鸣的媒介,一副对联,作者自己没有感发,怎么可能感动读者。我们在平时要注意打好创作的基础,读书藉以与古人神交,观察藉以体味人生百态,思考藉以涵养心灵。《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知,然后借由对文字精准的驾驭能力,创作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对联虽为小制,在一定的平台上,它就可以有包罗古今、涵纳天地的容量,值得不断地去追求和超越。我们应当从深遂的思考中得文字之精深;从深厚的学养中得文字之典重;从旷朗的胸襟中得文字之闳阔。在适当的时候,还需要我们把眼光从单纯的两行字中间转移出来,投向更广阔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对联创作走向更高的境界,让我们的人生因文字而精彩,也让文字因我们的存在而精彩。


images/2/2024/03/MxaiyZi81FMi1YifYsqIsmAPQY8fS1.jpg

频道:
专题:
生成作品海报
点赞作品
观看15s视频完成点赞助力++,发现更多新奇特
让视频的内容成为话题,让品牌仿佛您身边的朋友
阅读 2.4万+
点赞 39
更多
  • 广告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